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:继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

天天日记 高考 75

  □古诗文、文学类文本、论述类文章等一些阅读题目平均分极低,走进了偏、难、怪的误区

  □高考作文分数所占比重近一半,分值比重确实过大,大有延续了古代一篇文章定终身之不良传统

  □作文选材不能过于偏重农村色彩,也不可急于赶城市潮流,以免影响考生理解分析

  在第一套全国性新课标高考试题问世后的第十个年头——2016年,教育部将大面积收回命题权力,全国将有26个省份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标试题。

  与现在每年高考有十几套试题(语文学科多时达18套)相比,这无疑将增加高考命题的科学性、规范性、权威性。但课标卷如何处理26省份学生的不同学情?一纲多卷模式如何考虑地区差别?课标卷试题命题改革该走向何方?这些都是当下各地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。

  就语文学科而言,9年来,课标全国卷(课标Ⅰ卷、课标Ⅱ卷)一直延用了2007年“宁夏海南卷”的结构模块,稳中求变,体现了延续性和创新性;地方卷则各具特色,出现了大量具有浓郁传统、地方文化气息的试题,以及千变万化的创新试题。尽管地方卷中也不乏饱受诟病的“坑爹”试题,但这些试题给改革中的高考试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样本。

  近年来,各界对这个使用了9年的语文考试模式争议越来越多。以2016年高考为开端,全国高考试题将进入一轮新的改革之中。

  笔者以为,当下的课标全国卷语文考纲和试题已经跟不上时代的种种新要求了。全国范围内亟须开展一场大讨论,梳理新课改前后的试题,总结经验与教训,争取在2020年形成更加科学、规范、成熟的高考语文试题模式。

  全国和地方语文高考试题,都遵循新课标、新考纲的要求,侧重考查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。尽管试题科学化、人文化气息浓厚,但为了让试题臻于完美,笔者不再详析试题的优点,而是直述存在的问题,并尝试提出改造建议。